混凝土企業老是虧損,這幾個原因你中招了嗎?
由于混凝土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市場疲軟,惡性競爭,混凝土企業經營狀況令人堪憂,筆者通過對多個區域商混企業的走訪了解得知,有部分區域產能發揮率達不到20%,大部分企業上半年處于虧損狀態,甚至有部分企業經營艱難。因此,筆者對調研中各虧損企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匯總,并綜合分析,主要導致虧損的原因,供混凝土企業的經營者與同行們參考。
1. 銷售價格偏低
(1)過度讓利
許多企業合同簽訂的銷售價格是按當地的工程信息造價中心提供的信息價為結算依據。但由于市場惡性競爭,許多企業為了爭取到業務量,紛紛讓利銷售,在信息價基礎上下浮12%~25%。如某地區混凝土企業實際C30 銷售實際價格在275元/立方,而當地C30的材料成本價就230~240 元左右每立方,加上財務成本、稅費、運輸、折舊、工資等,實際上是在虧本銷售,且銷售越多虧損越多。
(2)銷售模式
另外在調研中發現,有不少企業簽訂的銷售合同為固定價格銷售,即一口價方式,簽訂合同時材料價格比較低,如果按目前的材料價格是無法履行合同的。其中一家企業的合同是這樣約束的:
泵送混凝土C25 運送到工地交付每立方為255元,C30運送到工地交付每立方為265元,不管市場原材料如何漲跌,價格仍然不變,雙方風險自擔。其實這樣的銷售價格按之前江浙一帶來算,生產銷售一立方混凝土不算折舊,虧損20~30元。后來該企業經營者多次和對方溝通調價無效,無奈之下采取停供手段,遭到對方起訴,法院受理后,判決混凝土企業違約,繼續履行合同,同時賠償因停工而造成的對方損失。
2 . 財務成本過高
由于混凝土企業的行業特殊性,在賒銷過程中墊資比例大,項目周期比較長,造成應收款大。而原材料采購必須付款、稅金、工資、水電費不能拖欠,所以,大多數混凝土企業都通過融資來解決。多的上億元,少的也是幾千萬元。在調研中發現有家混凝土企業年產量在70萬立方左右,在銀行融資1.5億,都是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上浮20~30%不等,另外在民間融資6000多萬,月息為3~9分不等,可想而知,其經營壓力之大。外面近3個多億的應收款無法及時按合同履行付款。在行業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混凝土企業已經是微利求生存,昔日暴利時期已經成為歷史,如此之高的財務成本,讓企業不堪重負,經營艱難。
3 . 業務費用投入大
由于混凝土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市場“僧多粥少”,企業與企業之間為了搶占市場,為承建業務,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從而一個項目能接收 N家企業的投標,變相提出各種要求,所以讓混凝土企業在合同簽訂前期投入的人力、財力較多,施工方抓住混凝土企業這種心態,壓低價格,付款條件差,逼迫混凝土企業就范。一混凝土企業經營者告訴筆者,他們曾遇到這樣一種現象:某大型國企中標一個項目,混凝土用量約8萬立方,其項目經理組織項目部人員對8家混凝土企業考察,分別多次接受8家混凝土企業的宴請與贈予,最后項目經理提出每立方返回好處費20元的要求,迫使企業放棄合作,最后由另外2家小企業共同做這項目,但由于此項目,其它投標企業花費60000多元業務費打了水漂。業務員的業務費也是從以前的每立方2元到目前市場上的5~10元不等,沒有相關的業務費,業務員將業務外轉給其他企業。另外就是許多項目被主要分管領導干預,內部轉手,要爭取到項目,要變相給業務費。
4 . 原材料價格上漲過快
隨著資源越來越稀缺,原材料價格上漲過快,水泥價格也是漲幅比較快。一方面根據國家政策將淘汰落后產能,對機立窯與小水泥廠關停,使得水泥價格回升得快。黃砂也因為天然資源緊缺,在上海黃浦江碼頭從20多元每噸漲到60多元每噸,而且質量也沒有以前的好。為了降低成本,許多企業利用碎屑來代替黃砂,由于使用碎屑能夠享受資源綜合利用免稅政策,碎屑的價格也從幾元錢每噸上漲到現在50~60元每噸,真正實現了“變廢為寶”。碎石由于資源原因,主管部門關停了許多石礦,一個是杜絕濫開采,安全事故頻發;另外就是恢復青山綠水,考慮環保,總量減少,價格上漲,在江浙一帶石子價格達到60~70元每噸。礦粉價格從100多元每噸漲到近300元每噸,幾家大型鋼廠的礦粉被代理商壟斷,價格不斷攀升。粉煤灰市場也十分景氣,二級灰由50、60元每噸到現在近200元每噸。筆者對照了某些城市的工程信息價格,
近5年來,混凝土價格沒有太大的波動,而原材料價格變化比較大。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供應商的墊資比例情況不同決定著原材料的價格。在同一個區域,同一個供應商,原材料價格相差5~20元不等。我們清楚,與供應商結算,現金價格、承兌價格、墊資4結1價格(即4個月結1個月)都不同的。在調研中有家企業的黃砂、石子每噸價格要比其他企業高出15元左右,原因是墊資比例大,這樣生產成本直接高了。在相同的區域,沒有競爭優勢。
5 . 設備維修費過高
生產設備維修費用不通過對比很難發現問題,每家企業自我感覺很好。我們在對許多區域的混凝土企業連續多月的修理費進行對比,結果發現,每立方的設備修理費(含攪拌樓、攪拌車、泵車、鏟車)有3.5~34.8元不等,可想而知,30多元每立方的修理費肯定在管理上存在漏洞,后來該企業的經營者才發現自己對企業的虧損一直沒有去深究原因,每月沒有召開班子會議,分析經營情況,沒有找出問題,對癥下藥。
6 . 內部管理原因
做企業,我們只有抓好內部管理,理順職責,實施精細化管理,堵住管理漏洞,才能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
(1)費用過大。有許多企業缺乏對費用有效監控,尤其是國有企業,主要領導不去抓經營管理,只圖享樂。某主管業務副總一個月在同一家酒店消費15萬元。
(2)砂石主要原材料數量失控。某企業材料管理員一年中砂石原材料虧損 2 萬多噸。
(3)駕駛員賣油嚴重。如今在公路邊上有許多收購柴油、汽油的小販。攪拌車駕駛員賣油成了行業中的心病。浙江某企業駕駛員在晚上賣油當場被巡邏的警察抓住,牽出該企業多名同事賣油,且有人在一個月內賣油達23 次。
(4)安全事故。商混企業是交通安全事故高發企業,浙江某商混企業在半個月發生兩起交通事故,造成兩人死亡,一人重傷。生產安全也不能忽視,不久前,一混凝土企業機修工在攪拌機內清理機器時,操作工忘記有人在工作,直接啟動攪拌機,活生生地把一位40 多歲的機修工絞死。
(5)質量事故。由于經營者質量意識淡薄,對原材料質量控制不嚴,導致質量隱患不斷。某企業在供應混凝土,設計強度為C35,28d后強度只有C25,原來混凝土企業在原材料供應緊張時,使用特細砂拌制混凝土。最后設計與業主溝通,采取加固處理,加固費、誤工費總計賠付 300多萬元。
(6)應收款風險。混凝土企業的下游客戶是施工單位,施工單位大多數是流動作業,也有許多是項目經理掛靠,外加建筑公司沒有實體,所以要規范合同手續,嚴防死賬發生。某混凝土公司與外省一家建筑公司訴訟,不但執行困難,而且拖了近三年,結果該建筑公司破產,根本無法追討,剩余200多萬元的應收款打了水漂。
7 . 綜述分析
混凝土行業面臨這樣的困境,未來發展前景令人擔憂,產能的嚴重過剩是制約行業發展的主要瓶頸。如何推動行業健康持續發展,筆者認為:
(1)主管部門要加強正確引導,合理規劃布局,杜絕盲目建站,嚴厲打擊無證照的黑站。
(2)按節能減排的要求,提高混凝土站的驗收標準,對混凝土進行技改驗收,不達標的企業停止供應,達到綠色環保要求。對于規模小、實力弱的企業做好轉型升級或引導兼并。
(3)加強市場自律工作,建立自律工作小組,倡導有序競爭,讓混凝土價格理性回歸,從而能保證質量,提高對新技術研發水平。這樣才能讓企業正常、健康運營。不靠市場自律價格回歸,畢竟降本是有限的。
(4)加強企業內部精細化管理,職責明確、規范操作流程,加大對質量、生產安全、應收款的控制力度,使企業良性發展,各部門相互監督,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降低生產成本。
(5)企業定位明確,切勿盲目運營。許多經營者缺乏對自身企業能力進行有效評估,導致不管工地遠近,不管墊資多少,不管付款條件多苛刻,全部吃進,最后生產跟不上,資金緊缺,于是在社會上高息融資,進一步增大了財務成本。因此,企業應務實經營,穩步發展。
8 . 總結
市場競爭是殘酷的,我們應該調整心態,不斷總結經驗,優化經營思路。有許多區域混凝土行業還是充滿生機,值得學習與借鑒。在浙江嘉興,有的混凝土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經營的生機勃勃,在行業中獨樹一幟。思路決定出路,自我量力而行,只有不斷的創新摸索,及時調整經營思路,企業才能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