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工程在各類建設工程中常常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質量控制也是施工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在施工期間混凝土可能會出現哪些質量缺陷,又有哪些常見的缺陷處理措施呢?趕緊收藏學習吧。
施工期質量缺陷
1
澆筑完即遭受負溫凍壞
混凝土澆筑后隨即遭受較長時間的負溫,尤其是-5~-10 ℃,大量的自由水向結構物表面、骨料表層匯集,形成透鏡狀冰晶,在隨后的齡期中,氣溫緩慢回升,冰晶融化且水分揮發,留下內部缺陷,強度幾乎不可恢復,抗滲性、抗凍性幾乎損失殆盡。
2
終凝前遭受負溫凍壞
混凝土在終凝前遭受了-5~-10℃的低溫,便會在結構物表面下一定深度形成冰晶,以局部隆起、鼓包、短寬裂縫為表象。即使氣溫回升,冰晶占據的空間也無法用均勻的漿體填充,耐久性能將受到嚴重降低。
3
水化溫峰時遭受負溫
大體積結構的溫峰一般出現在澆筑后24-72小時,若在此時遭受較低負溫而且沒有必要的保溫措施,便會開裂。
配筋率低的結構物,其裂縫的基本特征是稀、長、寬、深;配筋率高的,其裂縫基本特征是密、短、窄、深。
4
冬季瞬間降溫過快
體積不大的結構物,內部溫度并不高,即使蒸養溫度不高(20度左右),但在冬季,若不注意撤除蒸養棚的時機,便會因為表面混凝土瞬間降溫過快,導致表面溫度裂縫,裂縫長度、寬度無規律,深度一般較淺。
5
錨下混凝土破損
處于梁端的錨墊板,模板往往多孔、異型、多螺栓,振搗大多不充分;
受位置限制,持續保溫養護往往難以實現,覆蓋物接縫處容易開敞,溫度持續走低或者變化較大;
錨墊板下混凝土應力最為集中,在張拉過程中多因混凝土強度不足而崩裂凹陷。
6
抹面不當引起開裂
受低溫影響,化學外加劑效果降低、混凝土工作性變差、施工時間延長、各工序銜接效果差,從而導致澆筑面成型變得困難,在抹面過程中灑水(噴水)的現象比較常見,人工反復搓抹,致使裂縫寬度、深度發展。
7
大風失水引起開裂
受大風影響,表面混凝土水分散失很快,若此時未及時覆蓋養護或者抹面處理,混凝土會因風干失水而開裂,該裂縫大多發生在澆筑后的幾個小時之內,裂縫長度不一,寬度不一、但大多穿透鋼筋。
8
早齡期遭受氯鹽污染
3d接觸海水,到180d時11mm處氯離子濃度已達0.4%,而14d接觸海水的,180d時濃度達到0.4%的深度僅有6mm,應避免混凝土的早期污染。
幾種常見缺陷處理
1
混凝土外觀缺陷明顯
墻效應導致表面多水、多氣,疏松、砂線等。
向下排水、向上排氣、細顆粒表面聚集。
消除砂線、宏觀氣泡,提高表層質量等。
需要精細施工,否則負面作用明顯。
2
大體積混凝土開裂
保護裂縫表面及內部,免受水、粉塵的污染。
選擇低黏度、少填料的環氧樹脂灌縫材料。
3
箱梁頂面混凝土開裂
特征不明顯、界面不清晰、縱深不連續。
縱深不連續,灌膠行不通。
流動性、粘結性好;強度高、收縮低;耐久性好。
現場修復情況,寬3cm,深4cm左右。
4
預應力錨下混凝土崩裂
混凝土強度不夠、預應力過張—混凝土崩裂。
快硬高強(2h-40MPa,24h-60MPa)、低收縮。
結構設計、材料設計、施工控制、運營維護的整個過程都非常重要,任一環節的缺失都會使前面所有的成果付之一炬并為后續工作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